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常见病毒病鸡痘的病理变化
作者:  文章来源:本站采编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4/25 9:18:17  文章录入:ziyoufeixiang  责任编辑:jiaxy
    临床上根据鸡痘的病变部位不同分为皮肤型、黏膜型、混合型和内脏型。
    
    1.皮肤型 特征是鸡体皮肤表面的无毛或少毛部位,如喙角、肉垂、冠、眼皮、翅膀内侧及泄殖腔等处,形成小米粒至黄豆粒大的痘疹。初期呈灰白色稍隆起的小结节(丘疹),以后逐渐增大,有些相互融合,形成表面粗糙、暗褐色的结节,继而坏死结痂,痂皮脱落后局部皮肤出现疤痕。镜检,表皮细胞明显增生、角化,棘细胞层可见细胞水泡变性、肿大,细胞浆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又称Bollinger氏小体(博林格尔氏小体)。以后有些水泡变性的细胞发生崩解、融合,局部形成小水疱,有些发生坏死;真皮血管充血,其周围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异嗜性粒细胞浸润。痘疹发生坏死后,其周围形成分界性炎,坏死物可腐离,局部缺损经组织再生而修复。
    
    2.黏膜型 又称“白喉型”禽痘,是发生在口腔、咽喉等处黏膜表面的固膜性炎。初期在黏膜面形成稍隆起的灰白色或灰黄色小结节,以后逐渐增大并相互融合、坏死,形成一层不易剥离的灰黄色假膜。镜检病变与皮肤型痘疹相似,初期为黏膜上皮的增生和水泡变性,上皮细胞胞浆内可见包涵体,并有小水泡形成;以后病变部常因继发感染而有明显的炎性反应和凝固性坏死,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融合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假膜,强行剥离假膜则露出出血性溃疡面。严重时在喉头形成的沉积物块堵塞喉咙,俗称“封喉”。病变严重的可蔓延到嗉囊、食管、气管和眶下窦。
    
    3.混合型 兼有皮肤型、黏膜型禽痘的病理变化。
    
    4.内脏型 主要表现为整个胃肠道都有出血点、溃疡灶,黏膜呈痘斑水疱样肿等病理变化。腺胃乳头出血、凹陷、溃疡;十二指肠、小肠黏膜有点状出血和溃疡灶;直肠黏膜的水疱样肿、出血和溃疡病变最为常见和典型。初期在肠黏膜的表面出现水疱样的点状肿,充血红肿,随后出血溃疡,愈合后留下白色疤痕。严重病例的内脏可见出血痘斑,个别病例气囊表面可见出血痘斑,气囊纤维素渗出、浑浊。肾脏内大量尿酸盐沉积而呈“花斑肾”。有的病例全部内脏的表面均有尿酸盐沉积。人工静脉接种禽痘病毒后,病鸡肾脏内形成与皮肤丘疹相似的粟粒大小的结节,镜检见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增生,胞浆内有Bollinger氏小体。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