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生猪价格一路下跌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采编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4/10 8:43:52  文章录入:zhaoxiao  责任编辑:zhaoxiao

        猪价暴跌
  生猪价格从春节后就开始直线下跌,3月跌幅是最严重的。春节前后生猪价格在16—17元/公斤徘徊,如今跌到了13元/公斤左右,质量好的猪也仅能卖到14.5元/公斤。
  近期,全国范围内的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家发改委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内猪粮比价已跌破6∶1的全国平均盈亏平衡点。而来自生猪价格网的统计,整个3月,全国生猪价格继续继续保持下行趋势,至今未有止跌上扬迹象。
  猪贱伤农,不少养殖户亏损严重,苦不堪言。但记者近日调查了昆明几个农贸市场以及周边养殖户的情况,发现虽然云南市场生猪价格跟随国内趋势下跌,但猪肉价格变动幅度却很小,市民并未感觉到猪肉便宜。
  大部分生猪养殖户都在亏钱
  “一头猪亏损一两百块钱,今年春天真的愁坏了养殖户。”禄劝县翠华乡养猪大户徐女士说,养猪五年来,她见证了猪价的起起伏伏,但3月以来生猪价格跌得让她有些心慌。徐阿姨告诉记者,生猪价格从春节后就开始直线下跌,3月跌幅是最严重的。春节前后生猪价格在16—17元/公斤徘徊,如今跌到了13元/公斤左右,质量好的猪也仅能卖到14.5元/公斤。
  据生猪价格网云南地区的最新价格统计,4月4日,云南地区生猪价格维持在13元—13.4元/公斤,而在春节前夕,价格在17元/公斤左右。
  官渡区从事生猪养殖和收购的杨女士表示,近来粮食价格上涨导致饲料价格涨了近20%,生猪价格16元/公斤才能让养殖户保本,现在大部分散户都在亏钱。
  记者随后又致电云南神农肉业养殖事业部,从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即使是神农这样大规模的企业,在养殖环节也有一定程度的亏损。
  肉价基本保持稳定
  虽然生猪价格在跌,但市民们并没有感觉猪肉的零售价格跌了。
  记者走访了市内几个农贸市场,不少肉贩也表示,肉价起伏不大。
  篆新农贸市场的宋师傅告诉记者,3—5月是猪肉传统的销售淡季,价格比春节自然回落不少,虽然各个市场之间、不同肉源之间有细微差别,但是一个月以来总体上仍保持稳定,没有出现暴跌的情况。
  昆明市发改委价格监测和成本调查监审局每周发布的民生商品价格信息,也证实了肉贩的说法。以篆新农贸市场为例,记者分别抽取了1月24日、2月28日、3月28日以及4月2日的猪肉价格报价进行对比,发现一个多月以来,篆新农贸市场的猪后腿价格一直维持在26元左右,五花肉价格1月24日、2月28日为25元,3月28日、4月2日价格为24元,降了1元;排骨价格除1月24日为30元之外,后期一直维持在28元左右。可以看出,昆明的猪肉零售价在这几个月内基本保持稳定。
  不仅如此,记者走访了几家中小型餐馆,含有猪肉的菜,如小炒肉、糖醋里脊等也没有调价的迹象。普通市民并未从“猪周期”谷底受惠。
  专家:产销一体化可抵抗风险
  既然生猪价格下跌,猪肉零售价却没多大变化,是不是零售商跟涨不跟跌造成的呢?
  记者抛出这个问题后,多数零售商都喊冤。“淡季我们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也是要从批发商进货的,批发的肉价要便宜顶多一公斤也顶多便宜1到2角钱。”江岸农贸市场的陈女士是从屠宰场进肉的,她告诉记者,由于油价上涨,他们运输猪肉的成本也在上涨,一头猪至少要投入50元的运输费用。由于批发商价格不减,一头猪刨去成本的利润也就是百八十块钱,并没有因为生猪价格下跌多赚钱。
  养猪产业链一般由多个环节组成,包括种猪养殖、生猪屠宰、猪肉深加工、饲料加工、养猪科研以及猪肉销售。对于小规模养殖户来说,由于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信息不灵通,缺乏市场的理性分析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弱,“猪周期”对他们伤害最大。而终端的零售商只负责最后一道交易,也没有掌握议价权,在这场跌价潮中也并未获利。

  相比之下,记者发现自产自销的商家日子稍微好过点。经营曲靖大土猪的何先生自己在曲靖有养殖场,供应昆明和曲靖的多个销售点零售。他坦言生猪价格下跌以及外来猪肉对本地市场的冲击对今年的利润有不少影响,但只是“利润有所减少,并没有太大亏损”。何先生认为,拉长产业链条对于抵抗“猪周期”谷底风险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养殖环节的亏损可以靠零售环节缓冲、弥补。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国外养猪市场的“猪周期”长于中国,且市场波动不如国内剧烈,主要就是因为实现了产销一体化。“现在不仅生产要一体化,而且将来屠宰、销售、运行都要一体化,形成一种紧密的产销关系,可能在价格上就更有话语权了。”
  云南省畜牧协会杨会长认为今年云南市场上生猪价格下跌严重,除了受传统淡季因素、上海黄浦江死猪事件的影响外,春旱也是加剧生猪价格下跌的主要因素。对于未来生猪价格走势,他认为第三季度或会实现回落,但总体上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价格波动。
  国家开始收储猪肉稳定价格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7日宣布,鉴于今年生猪价格明显下跌,猪粮比价连续4周处于6∶1盈亏平衡点以下。为防止过度下跌损害养殖户利益,引发猪肉价格周期性的暴跌暴涨,有关部门已在全国20多个省份同时启动冻猪肉收储工作,稳定猪价。
  发展改革委称,受周期性、季节性因素叠加影响,1月份以来,我国生猪价格明显回落。3月6日,猪粮比价跌破6∶1盈亏平衡点,截至目前已经连续4周处于盈亏平衡点以下。按照《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的规定,国家有关部门密切关注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形势,3月13日发布了预警信息,目前已经在全国20多个省份同时启动冻猪肉收储工作。
  据发展改革委介绍,政府启动预案,开展冻猪肉收储,目的在于稳定生猪市场价格,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损害养殖户利益,缓解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充分发挥收储对稳定市场价格的作用,这次冻猪肉收储将按照“略高于市场价格”的原则确定收储底价。
  发展改革委表示,从目前情况看,当前我国生猪产能偏高,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建议广大生猪养殖户根据市场价格变动情况,继续调整养殖结构,合理补栏,以避免大的亏损。国家有关部门将继续密切关注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变动,及时评估收储效果,认真执行好调控预案,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合力,尽快恢复生猪市场供求平衡。
  新华社链接
  猪周期: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农业部的一项研究显示,从改革开放到2007年,我国生猪生产呈现波动中增长的态势,先后在1985年、1988年、1994年、1997年、2004年、2007年经历了六次明显的价格波动,价格较上一年增长都在10%以上。其中,1988年、1994年和2007年价格波动尤其大,增幅超过50%。
  研究显示,从历史情况看,生产和价格波动的平均周期为四五年,上升期和下降期平均分别为3.5年和2.5年。2007年后,猪肉价格又先后经历了两次波动,“猪周期”时间明显缩短,约三年一个周期,而且振幅加剧,尤其是2011年猪肉价格同比涨幅更是达到70%。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