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对本土奶粉质量的担忧,德国、荷兰等国以及中国香港等地区频频发生“中国式抢购奶粉”。最近一年,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超市货架上贴出中文提示“限购奶粉”。同样也是在过去的一年中,新西兰一直帮中国生产高标准乳制品,澳大利亚生产商欢迎中国降低进口奶粉关税,甚至南美的阿根廷奶粉品牌也看好中国市场,“中国式抢购奶粉”正在蔓延到越来越多的国家。
洋奶粉在中国的售价可能是全球最高的,而且还是连年飙升。但很多父母仍然一边感慨养孩子成本越来越高,一边仍参加到“中国式抢购奶粉”大军中去。虽然洋品牌也频出安全问题,但相比于本土奶粉,中国家长仍然坚定不移地选择前者。即使是近期暴出新西兰奶粉“信任危机”后,国人的应对之道也只是从一个洋品牌转到另一个洋品牌。
那么是什么促使中国家长自发地舍近求远进行“中国式抢购奶粉”呢?如果完全归咎于“三鹿奶粉”恐怕也有失偏颇,毕竟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
然而,答案也恰恰是这段时间内。是这么年本土奶粉企业和监管部门的表现让中国家长对本土奶粉难以建立信心,家长之所以不惜血本地抢购洋奶粉,就是为了“放心”。
国货不给力,是“中国式抢购”的直接成因。无论购买本土奶粉多么方便,也无论本土奶粉有多强的价格优势,甚至无论爱国情结多么浓烈,但是谁也不至于拿自己的身家性命来开玩笑,以身试毒。“三鹿奶粉”之后,一些通过检测被证实不含三聚氰胺的国产奶粉曾一度销量上涨。可惜好景不长,2010年发现三聚氰胺问题奶粉并未完全销毁后,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跌到谷底。2011年又出现圣元奶粉导致婴儿性早熟说法,虽然监管部门出面澄清,但多数消费者仍然“宁信其有”。紧随其后的是蒙牛、南山乳业等厂商的产品含致癌物被质监部门检出。国内奶企频繁地败坏自家品牌,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在一些武侠小说里,只有身负家仇国恨的卧底人士才能连续使出坏招。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一次又一次的伤了消费者的心,更是让自己的信誉一降再降。可以说,国产奶粉之所以落到恐慌型不信任的地步,是奶企的咎由自取。
同时,监管不力也促成了“中国式抢购”。说白了,不是消费者崇洋,而是监管不能给人以信心。无论是“三鹿奶粉”,还是“皮革奶”、死灰复燃的三聚氰胺,都是媒体曝光或消费者举报而不是监管部门发现。在履行常态监管方面已经严重不合格的监管部门,应急监管时也常常偏向“肇事者”,一次次以保护行业发展、企业生存、员工就业等荒诞不经的理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消费者对监管能力的信心也随同奶粉质量一同跌落。发展到2012年,则是以“中国式抢购”的方式,付出高额成本购买他国监管部门管控下的“放心奶粉”,而其他有些明知国产奶粉危险系数却仍然选购的消费者,只是因为经济承担能力受限,并不代表对内地奶企和监管部门有信心。
“中国式抢购”是无奈之举,消费者也清清楚楚地知道这只是“次优选择”,因为洋品牌也不是安全的代名词。消费者要的就是一个放心,而放心来自企业的责任心,来自监管部门的责任心。让消费者放心,把产品做好,把监管的职责尽到,真的那么难吗?
|